法学院湖畔读书会第二期读书交流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6-12-30



2016年3月20日晚7点,法学院“湖畔读书会”第二期读书交流活动在法学院A418顺利举行。本期读书交流活动聚焦朱苏力教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的第一编“变法和法治”及第二编“司法问题研究”。共有13名读书会成员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首先,史志磊就《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在中国法学史上的地位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本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本土资源”的思考方向以及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研究方法的运用,致使其被“社科法学派”奉为经典。史志磊还就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的现实意义以及可能的进一步追问与其他成员做了交流。
接着,进入了参与成员的逐一“过关”环节。由每位成员在8分钟的时间内汇报自己的“读书报告”,然后由其他成员进行提问. 杨钊结合《法律活动专门化》一文谈了自己的看法,她立足于“工具论”,认为法律机构只有深入社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王梦晰结合《关于抗辩制改革》一文,运用法经济学的方法剖析了抗辩制的成本和收益,主张法治改革应立足于“国情”。毛雨媛结合《法律活动专门化》一文提出了法律专业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契合性问题。衷妍主张应重视中华民族自身的法律传统。程文简洁明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了概括,并分享了书中的精彩论点。叶浩拉就《<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一文,并结合《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分享了其对言论自由的认识。陈旖琳结合“辛普森杀妻案”谈了对法律活动专门化的看法,并以贝卡利亚的名言——“关于刑事案件,非学者的人们依照感觉所作出的判断,比起法律人依照预定的规则所作出的判决,常常是更加正确的”——为自己的观点背书。肖婷指出了抗辩制的实施与实质正义追求之间的矛盾。李晨晨分享了她对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每位成员汇报后,都引发了其他成员的追问,甚至激烈的讨论。
整个活动持续三个多小时,最后,大家确定了下一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附:“湖畔读书会”是由史志磊和黄悦两位“青椒”发起,旨在建立一个具有民间性和自治性的“好读书、读好书、评好书”的“朋友圈”。读书会每两周举办一次交流活动,成员需要就所读书目撰写读书报告,然后就各自的理解和观点展开交锋,不求结论。本读书会欢迎各界同道英雄参与!参与报名信箱xiezhifayi@gmail.com。
文/图 衷妍 史志磊